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考试 (第1/2页)
考试
高三一班的班主任梁文在暑假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了衡水作风,对此大为欣赏并试图落实到最后一年的教学实践中。 终于在一次班会课上,当老班在黑板上写下了“不负韶华”这四个字并慷慨激昂地在讲台前发出“最后一年不拼,什么时候拼”的号召时,坐在底下偷偷写数学教辅资料的徐缓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班级里其他人也各做各的事,丝毫没嗅到危险的味道。 班会课嘛,要么水要么卷,反正没人听班主任讲话,除非是闲得无聊。 “早自习必须站在走廊里背”这项规则出来的时候一开始只是引起了小波人的警惕,更多底下的人还在懵懵然问同桌刚刚发生了什么,紧接着“早上必须提前到校五分钟开始复习”,“周六历史大晚自习考试”“单周末原本休息的大课间改为英语和语文”等一系列规则把教室炸了个万籁俱寂。徐缓托着腮帮子犯愁,这大周可是还有月考啊,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。 徐氏兄妹正在就读的高中是一所私立高中,老师都很拼,因为没有编制只能拼自己的能力。这所学校的学费相比普通公立高中较高,一年要34000。初三临近中考的几次模拟,徐缓都考的不赖,徐珩成绩更好,稳在前十没掉。这所学校招生办每年都提前挖人,看到了就给他们父母打了电话。 徐缓当初看这个学校不错就撺掇着徐珩一起选,他没异议。所以中考前父母就替他们签了协议,放弃了其它选项,免了三年学费。 “站在风口上,猪都会飞。”在高三这个兵荒马乱的年头,1班新型改革的霸王模式很快就在年级部出了名,始作俑者——班主任也出了名。其他班的学生看到一班“无人生还”的惨样无不叹息,同时暗自祈祷自己班主任不要乱学。 徐缓没觉得在走廊里背书有多大效率,吵就不用说了。他们这个文科实验班本来就没多少人,还有两三个因为不舒服请假坐在教室里背书。剩余20多个人站在大走廊里,有人蹲有人站,还有人捧着本书走来走去,看着稀稀拉拉的,不好看。更别提有些人不满老班政策,明面上说专门用划水斗争,实际也就是水的。 年级部主任也就是他们的地理老师请假了,去北大研学了。班主任还兼职了一点年级主任的职责,早上还要溜达到各个班门口去查早自习。班主任一走,更没多少人背了,各个捧着书在发呆或聚在一起聊天。 徐缓靠在走廊开端的栏杆上,离人群较远,更冷清,不用被嘈杂的背书声折磨,低着头看楼下秋天的痕迹。 从走廊俯瞰,小花园的梧桐已染上秋意。叶片硕大如掌,边缘渐黄,三两个裂开如星。风一来,它们便松开枝头,在空中缓旋着飘落,像疲倦的蝶。地上零星铺开些黄叶,阳光穿过枝隙,在叶片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静悄悄的。 胳膊肘贴着金属栏杆,她感受到丝丝凉意,懒散地半趴下来,手里攥着历史课本,纸张在她拇指的揉搓下微微起皱,变得有些柔软。一阵微风拂来,她顺着风来的方向向左看去,一看就看见了个熟人。 1班旁边就是英语组办公室,12班早上是英语早自习,老师查完作业就交代英语课代表徐珩把作业抱到办公室。 徐珩没穿秋季校服的外套,身上穿的还是夏季校服的短袖。在这个都要穿校服的年纪,他肤色白净,身形挺拔,气质出挑,颜值抗打,暗红色的显老Polo杉在他身上也道出了一点青春的味道。他两只手托着三四十本练习册,重量在他小臂上压出了两道红色的印记。 徐缓看见他经过,朝他努了努嘴,又晃了晃手里的历史课本。徐珩也在家里听徐缓吐槽过很多回他们班里的新制度,此时此刻也只能无奈地看她一眼,掂了掂手里的书示意自己要忙。徐缓点了点头,没说话,她也不想现在拉着徐珩说什么话。毕竟现在也是早自习的时间,要时时刻刻防着班主任回来查岗,况且她也不喜欢在众人面前和徐珩互动,有一种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看见的感觉。文科班和理科班虽离得远,但徐珩在年级部里也是出名的,因为成绩也因为他这个人。 感觉一个早自习已经荒废了很多,过几天还要月考,她又倚着栏杆,低下头开始背书来缓解焦虑,嘴上念过一遍,闭上眼心里默背两遍:1947杜鲁门主义的提出,冷战开始的标志。1947杜鲁门主义的提出,冷战开始的标志。 “咔啦”两声在她旁边响起,她睁开眼,正好看见徐珩从面前走过,他没有停下脚步给她一个眼神或者是打招呼。1班和12班分别在一层楼的两端,他应该是要早点赶回去上早自习。 徐缓往右边一看,发现有两颗巧克力和三颗水果糖静静躺在栏杆的方形台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