玫瑰无意义地开着_七、春痕渐染(昔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七、春痕渐染(昔) (第2/4页)

年时代善于抑制自己,而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年龄对自己无能为力罢了。

    心里那个洞,又大又空,呼呼地灌着冷风,发出空洞的回响。她急需东西填塞,甚至,开始怀念起那令人窒息的、被母亲气息填满的过往。

    是不可能的,这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放纵,只剩下无休无止的放纵。

    安禾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套生存的伪饰术。

    虚情假意成了她与外界互动的基本面具,练习出几种标准化的、不达眼底的微笑,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连她自己也渐渐模糊了界限。

    隐藏希望成了常态,她早早学会将它掐灭在萌芽的土壤里,很少说“我想要什么”,袒露意味着期待,期待意味着脆弱与可能落空的剧痛,更会招致她无法预测、无法掌控的他者反应。

    目睹他人简单纯粹的快乐,为一点小事就笑得毫无负担,那快乐映照出她自身难以企及的“正常”,她嫉妒的,是那份她已然丧失的、未经折磨存在之轻。

    她有时会刻意让自己显得疲惫不堪、忧思重重,这是她唯一谙熟的、能吸引母亲注意的方式,是她内心那片荒原的具象化,一种对痛苦存在的、歪歪扭扭的自我证明。

    仿佛只有痛感,才能确证她还在呼吸。

    她的脾气像南方的梅雨季,阴晴难测,前一刻冷若冰霜,下颌微抬,拒人千里,下一刻温顺如绵羊,眼神低垂,应承一切,仿佛失了脊梁。

    她的注意力也飘忽不定,有时能盯着一样东西看很久,专注得吓人,时间在她周围失去了流速,有时又对身边发生的喧闹、呼唤甚至突发事件都漠不关心,好像那些人和事,只要一转头,就能被她轻易地忘在脑后。

    分裂的核心,是深刻的存在性矛盾,一边是根深蒂固的自卑,源于早期被工具化的经历,那个被否定、被无视的真实自我,以及由此被彻底摧毁的自身存在价值感;另一边,却滋生出一种傲慢的睥睨,指向那些似乎能轻易沉溺于肤浅快乐、未被存在之重碾压的他者,她认定自己的痛苦与混乱虽不堪,却至少是深刻的、真实的,是对世界荒诞本质的更高级触碰,由此滋生出对独特痛苦的病态珍视。

    日子一天天流逝,为了逃避这无法承受的存在之重与内在冲突的撕裂感,遗忘,成为她对抗痛苦、消解意义、甚至抹杀自身存在的最后手段。

    她并非真的遗忘,而是主动拒绝让记忆成为持续凌迟的源头,将过去与当下都强行溶解在一种流动的、无差别的虚无之中,试图在其中获得一种漂浮的、无痛的安宁。

    重要的不是明天要去哪里,而是如何一步一步地,避开脚下那个名叫虚无的、随时可能吞噬一切的深渊。

    时间,就在这遗忘与存在的拉锯中,悄然滑向了当下。

    在这个靠南的城市,冰雪消融的痕迹渗入泥土,冬的余威正被暖意消融。

    窗外,玉兰高擎着瓷白花朵,梅花疏影暗香浮动,要不了多久,四月的微雨就该润湿海棠胭脂色的唇瓣,五月梨花将如一场迟来的春雪覆满枝头,六月阵雨涤荡后,木兰巍然绽放,睡莲慵懒舒展,荷花亭亭玉立......

    想来,世间校园的石廊上,大约都缠着一架架如梦似幻的紫藤萝,待春日真正骄盛起来,一件薄外套,沐微凉清风,看新绿疯长,嗅青草沁脾。

    那时节的光景,总叫人觉得不容辜负的生机与召唤。

    然而此刻,安禾是无暇顾及这份即将到来的、被季节慷慨赠予的明媚的,封控依然持续,开学日期遥遥无期,时间漠然流逝在一种焦灼的等待里。

    何时才能相见呢?

    清早,她在微凉的晨光里睁开眼。

    家政阿姨无法上门,餐食是敷衍的,面包牛奶勉强充饥。她并非没有尝试的心思,某个面向未来的、关于独立生活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